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。” 黄山原名黟山,唐朝时改名为黄山,坐落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,群峰竞秀,怪石树立,有千米以上顶峰88座,其间,莲花峰、光明顶、天都峰三大主峰,海拔均逾1800米。黄山以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、冬雪“五绝”著称,也是集国际文化与天然遗产、国际地质公园、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于一身的天然保护地。
2023年4月30日,游客在黄山白鹅岭赏景摄影。新华社发(蔡季安 摄)
2023年5月2日摄影的黄山天都峰。新华社发(蔡季安 摄)
2023年4月26日,雨后初霁,白云横卧黄山峰顶(无人机相片)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 摄)
2020年11月29日摄影的黄山迎客松。新华社发(施亚磊 摄)
黄山原名黟山,唐朝时改名为黄山,古人登临黄山,留下了很多题词题刻和诵读黄山的古诗。
2022年7月8日,在黄山玉屏景区摄影的摩崖石刻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 摄)
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《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故居》,“黄山四千仞,三十二莲峰。丹崖夹石柱,菡萏金芙蓉。”形象地描绘出黄山群峰的壮美形状,如莲花,似芙蓉。
2023年4月10日摄影的黄山最顶峰莲花峰和黄山松。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
2021年3月10日,黄山卧云峰呈现瀑布流云现象。新华社发(施亚磊摄)
2021年11月22日,初雪往后,黄山群峰被白雪掩盖。新华社发(施亚磊摄)
2022年10月20日,天高云淡,黄山莲花峰风光俊美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 摄)
同样是李白的诗,《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》中“我宿黄山碧溪月,听之却罢松间琴”一句,展现出明月下的黄山夜景。
2013年9月17日在黄山北海景区摄影的月夜风光。新华社发(蔡季安 摄)
宋代诗人范成大《浮丘亭》中“黟山郁律神仙宅,三十六峰雷雨隔”,宋代徽州人王炎的诗句“黄山峙立高崔嵬,上有飞仙时来往”,都写出黄山高耸入云,宛如仙界。
2021年3月10日摄影的云雾中的黄山北海一带美景。新华社发(施亚磊摄)
2020年1月18日摄影的黄山云海美景。新华社发(施亚磊摄)
2022年10月16日,黄山群峰与云海相映成趣,宛如水墨画卷。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
2022年11月23日,在接连降雨往后,天空放晴,云海翻动,黄山光明顶呈现“佛光”现象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 摄)
清代闻名思想家魏源,登临黄山,留下诗作《黄山绝顶题文殊院》,“峰奇石奇松更奇,云飞水飞山亦飞。华山忽向江南峙,十丈花开一万围。”一句诗涵盖了黄山“五绝”中的奇松、怪石、云海“三绝”,一起与华山作比照,生动地描绘出黄山奇幻飘渺的美景。
2022年11月24日摄影的生长在山峰峰顶和绝壁上的黄山松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 摄)
2023年4月11日,游客在摄影黄山松。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
2020年11月29日,游客在黄山飞来石旁赏景摄影。新华社发(施亚磊摄)
2022年10月16日摄影的黄山怪石和上空的月亮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摄)
2022年11月3日,雨后初霁,黄山呈现云海景象,云雾与奇松怪石相映争辉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 摄)
2022年11月24日摄影的黄山云海景象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 摄)
2022年10月20日摄影的黄山风光区秋景(无人机相片)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 摄)
2021年11月8日,黄山呈现雾凇美景。新华社发(施亚磊摄)
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,赞叹道:“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,登黄山全国无山,观止矣!”
2022年7月8日摄影的黄山风光区大门处的徐霞客雕像。新华社发(樊成柱 摄)
监制:鱼澜 杨玉华
统筹:马宁 刘军喜
修改:徐亮 吴建路 张善臣